首頁 > 延邊科協(xié) > 科普宣傳 > 一文帶你看世界各地的“松茸”

手機版百姓熱線
空白

一文帶你看世界各地的“松茸”

2021年10月19日 09:54

近幾年,關于捕捉、誤采國家保護動植物的新聞時有發(fā)生?!靶獭辈弧靶獭?、有“判”頭、很“牢”靠……國家保護物種種類繁多,不該采的可不能采,不該抓的可不能抓。

哪些物種不能隨便動?有人甚至給出了“長得越丑,判得越久”的結論,讓人啼笑皆非。

其實,在國家保護物種里,還有一類是特別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它們就是“蘑菇”。

被國家重點保護的4種蘑菇

要想要知道一種物種是否瀕危,可以查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紅色名錄》)。

《IUCN紅色名錄》成立于1964年,現(xiàn)已發(fā)展成世界上關于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全球保護狀況最全面的信息來源。

該名錄將物種分為9類:未評估(NE)、數(shù)據(jù)缺乏(DD)、最不受關注(LC)、近危(NT)、易危(VU)、瀕危(EN)、極危(CR)、野外滅絕(EW)和滅絕(EX)。

值得注意的是,《IUCN紅色名錄》是對全球物種進行的評估,有時候并不能很好地反應某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物種瀕危情況。

例如,在中國較為常見的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IUCN紅色名錄》中卻只記錄了其在我國西南和東北寥寥幾個地區(qū)存在分布。

因此,要了解咱們中國本地的植物、藍藻和真菌的瀕危保護情況,還得查詢我們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才行。

1999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以下簡稱《名錄》)正式發(fā)布,里面包含了植物、藍藻和真菌三個大類的超過270個物種,由于一些科、屬內的所有物種均為保護物種,所以沒有精確到具體個數(shù)。

在真菌這一類里,僅有兩個物種被收入其中,而且它倆的名號可是耳熟能詳!

其一是冬蟲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一種生長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真菌。另一種是松茸,學名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二者均為二級保護。

著名的蟲生真菌——冬蟲夏草 (圖片來源:wikipedia)

2021年,《名錄》經過修訂,新增了兩個蘑菇物種,一個是內蒙古和新疆草原上著名的野生菌蒙古白麗蘑Leucocalocybe mongolica,另一個則是近些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重要國際貿易真菌中華夏塊菌Tuber sinoaestivum。

這兩種蘑菇均為中國所特有,由于目前無法人工栽培,且自然分布越來越稀少,具有重要價值。至此,一共有4種蘑菇入選新版《名錄》,評級均為二級。

而在《IUCN紅色名錄》中,松茸和冬蟲夏草均為易危(VU),但蒙古白麗蘑、中華夏塊菌未被收錄。

其實,每一種受保護的蘑菇身上都承載著許多人類歷史和生活文化,今天重點和大家聊聊世界各地“松茸”的“菇事”。

松茸 (圖片來源:wikipedia)

松茸,來源于中國的名字

松茸的學名是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 ,可以說是口蘑屬中最為有名的一種珍稀食用菌。

松茸 (圖片來源:iwemm10)

雖然松茸在日本很受歡迎,但“松茸”一名卻源自中國。

宋哲宗元祐年間唐慎微的著作《經史證類備急本草》(1082-1094)中就有“松蕈”的記載(漢字中的“茸”即為“蕈”),因生松樹下,菌蕾如鹿茸而得名。

而后在陳仁玉的《菌譜》(1245)以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中,也出現(xiàn)過“松蕈”一詞。

圖片來源:《菌譜》1991年版封面

日本的一些著作,例如兼好法師《徒然草》、土居清良《清良記》、野存必大《本朝食鑒》等,均使用了“松茸”一名,也認為《菌譜》中所指的松蕈即為日本的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Matsu,意為“松”;-take,意為“蕈”)。

松茸很珍貴,其中一個原因是松茸稀有。它們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很高,需要與松樹形成菌根菌才能生長,也就是說,它們需要依靠松樹的根生存。

在我國,松茸主要分布于西南的橫斷山區(qū)和東北的長白山區(qū),被認為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大約50年左右的松樹林里。

這種林子要空曠,地面不能有太多凋零物和植物。而面朝西南方向,最有可能發(fā)現(xiàn)松茸。

松茸(圖片來源:iwemm10)

松茸的大家庭

松茸(松口蘑)是口蘑屬龐大家族中的一員,這個屬的物種散布于世界各地,僅在中國就有近100個種。

雖然分布廣泛,但不少口蘑卻十分寶貴,有的甚至比松茸還要瀕危,接下來就一起認識認識這些金貴的蘑菇吧。

世界“松茸”主要分布地 (圖片來源:蘑菇志)

“青岡樹下的”松茸——青岡松口蘑Tricholoma zangii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非常有名的一種蘑菇——青岡菌,狹義的青岡菌指的就是青岡松口蘑Tricholoma zangii,這種蘑菇喜歡生長在槲櫟樹(當?shù)厝朔Q這種樹為“青岡”)下,“青岡菌”一名由此而來。

青岡松口蘑 (圖片來源:卯曉嵐著《中國大型真菌》)

青岡松口蘑是我國著名真菌學家藏穆先生于1990年在四川、云南和西藏東部一帶發(fā)現(xiàn)的,又被稱為青岡蕈、櫟松茸、喜櫟白蘑、喜櫟口蘑、櫟蕈等。

最初的拉丁學名是Tricholoma quercicola,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名字是穆里爾(Murrill,下文中“米氏口蘑”的發(fā)現(xiàn)者)在 1949 年描述的一個北美物種的同音異義詞,于是在2003年,我國學者賦予了它新的種加詞zangii,用了藏穆先生的姓來命名。

青岡松口蘑為我國西南地區(qū)特有種,生于橫斷山區(qū)和東喜馬拉雅海拔2800-4000米的高山櫟林中,常成群地出現(xiàn),產量大,多和松茸一起出口日本。

國內有關青岡松口蘑形態(tài)描述的文獻較為久遠,據(jù)說氣味與松茸相似,生吃則有股清香感,常常生長在櫟樹林中,這是它是與松茸相區(qū)分的一個重要特征。

“傻傻的”松茸——假松口蘑Tricholoma bakamatsutake

中文學名“假松口蘑”,又稱傻松茸、櫟松口蘑、花腿松茸,在川西一帶常和青岡松口蘑Tricholoma zangii一起統(tǒng)稱為青岡菌。

細心的朋友已經發(fā)現(xiàn)了,假松口蘑和松茸的拉丁學名非常相似,僅在種加詞前面加上了“baka-”,意為愚蠢、傻瓜。Baka是日本的一個單詞,動漫和漫畫迷們常用它開玩笑,用來打趣一個人很傻很笨。它的來源有許多說法,其中有一種很有意思:Baka被認為是“馬鹿”之意,源自中國秦朝末年宰相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

在我國,“指鹿為馬”這個成語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傳到日本之后又演化出了傻瓜、白癡的意思。

假松茸 (圖片來源:iwemm10)

假松口蘑是真菌學家本鄉(xiāng)(Tsuguo Hongo)1974年于日本發(fā)現(xiàn)的,目前在中國、韓國和新幾內亞都有分布。

從地域來看,假松口蘑在我國存在兩個分布中心,最為豐富的是以云貴川為代表的西南地區(qū),其次在東北地區(qū)也存在少量分布。

每年7-10月份,一般海拔2000米以下的殼斗科(櫟屬Quercus spp.、錐栗屬Castanopsis spp.等)樹林中,假松口蘑從泥土里悄悄冒出頭來,黃黃的腦袋和菌柄與松茸可謂是非常相似,但假松口蘑個體一般較松茸小,顏色也要更深些,菌蓋通常帶有明顯的塊狀花紋,菌柄的鱗片明顯且常翹起,還沒有松茸那種刺激性氣味,再加上生長環(huán)境不一樣,也可以輕松與松茸辨別開來。

“板栗色的”松茸——栗褐松口蘑Tricholoma fulvocastaneum

栗褐松口蘑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和西南地區(qū)、日本、老撾以及韓國,已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由于形態(tài)和松茸非常相似,以往曾被當作松茸出口日本,結果人們發(fā)現(xiàn)這個蘑菇味道雖然不如松茸那么強烈,但似乎也能接受,一時間名聲大噪。

栗褐松口蘑 (圖片來源:iucn)

栗褐松口蘑,也被稱為紅褐口蘑、黃褐口蘑、栗褐口蘑、黃褐松口蘑等,中文學名比較混亂,表達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指的是這個蘑菇菌蓋顏色呈現(xiàn)黃褐色調,種加詞fulvocastaneum由兩部分組成,“fulvo-(黃褐色)”和“castaneum(栗色)”,“褐”表示為更深的黃色,加上了“松”字則強調了它和松茸形態(tài)的相似性,這里采用了“栗褐松口蘑”這個中文學名。

這個蘑菇不同于松茸那樣,喜歡生長在松樹林中,它主要與闊葉樹栲屬Castanopsis spp.和櫟屬Quercus spp.的植物形成共生關系,常常群生。

和松茸不同,栗褐松口蘑擁有著黃褐色的菌蓋、尖尖的菌柄基部,而且氣味偏淡。

“氣味獨特的”白松茸——美洲口蘑Tricholoma magnivelare

亞洲的松茸是Tricholoma matsutake,而美洲的松茸被稱為是Tricholoma magnivelare,廣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東部。

同松茸一樣,它們也是一種生長在松樹林中的蘑菇,但卻接近全白色,所以也被稱為“白松茸”。

美洲口蘑 (圖片來源:wikipedia)

幼時,美洲口蘑是白色的,菌褶同松茸一樣,被一層膜所包裹。隨著菇體的逐漸長大,這層膜會塌陷,在菌柄上形成菌環(huán),這時曾經“膚若凝脂”的美洲松茸也會帶上了不少棕褐色的斑塊。

未開傘的美洲口蘑被認為是品質最好的食材,因為更耐運輸,而且菌褶干凈,不會沾有沙子。

美洲口蘑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氣味。1986年的出版物《蘑菇揭秘》的作者大衛(wèi)·阿羅拉 (David Arora)將其描述為辣椒和汗襪混合的辛辣氣味,這“有味道”的形容不禁讓我想起了螺螄粉,簡稱“又辣又臭”。

不過啊,據(jù)說在煮熟之后,美洲口蘑的這種氣味會消散,因此,在北美這種蘑菇還是非常受歡迎的,畢竟誰會放過體型這么大、肉質感這么強、分布這么廣泛、還和松茸沾親帶故的蘑菇呢?

“美洲西部的”白松茸——米氏口蘑(新擬)Tricholoma murrillianum

米氏口蘑,美洲口蘑三劍客之二,在中國并沒有分布,以前一直被認為是上面提到的美洲口蘑Tricholoma magnivelare。

而后來研究發(fā)現(xiàn),美洲口蘑只分布于美洲東部,真正在美洲西部地區(qū)分布的是這個米氏口蘑才對。盡管形態(tài)上非常相似,但確實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這個于1912年發(fā)現(xiàn)的蘑菇物種,最開始被劃到了蜜環(huán)菌屬Armillaria。1942年,德國著名真菌學家辛格(Rolf Singer)將其挪到了口蘑屬Tricholoma,并以最初發(fā)現(xiàn)人的姓Murrill作為這個蘑菇的種加詞。

這種口蘑屬肉質感很強,菌褶通常彎生,為菌根真菌,意味著它們只能長在土里與其他樹木共生;蜜環(huán)菌相對來說肉質感沒那么強,有時菌柄上帶有黃色的菌環(huán),常扎堆地生長在木頭上。

以現(xiàn)在人們對口蘑屬和蜜環(huán)菌屬的認識,一般不會弄混這兩個屬的物種。

米氏口蘑 (圖片來源:wikipedia)

米氏口蘑也是一種生長在針葉林中的蘑菇,同樣具有刺激性的氣味,形態(tài)上與美洲口蘑非常相似,即使是專業(yè)人員也不敢說能分得清楚。

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美洲口蘑相對于米氏口蘑來說,其菌蓋的顏色更深,蓋面的鱗片更加一致。

雖然形態(tài)差異特征非常細微,比較牽強,但也聊勝于無吧。

“墨西哥特產”松茸——中美洲口蘑(新擬)Tricholoma mesoamericanum

美洲口蘑三劍客之三,中美洲口蘑Tricholoma mesoamericanum,種加詞mesoamericanum來自英文mesoamerica,意為“中美洲”。

2017年,這種口蘑是在墨西哥被發(fā)現(xiàn),同米氏口蘑一樣,以往也曾被誤認為是美洲口蘑Tricholoma magnivelare。

這種口蘑在中國沒有分布,目前僅分布于墨西哥亞熱帶和溫帶松樹林中,為墨西哥特有種。

由于和松茸比較相似,從1989年開始,中美洲口蘑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真菌出口日本,而未開傘的高品質中美洲口蘑甚至能在日本市場上賣到500美元一公斤。

在2017年-2020年,IUCN評估了中美洲口蘑的數(shù)量,認為其物種數(shù)在30年內減少了50%,評級為瀕危(EN),目前還未正式公布,真是“貪吃”惹的禍呀。

中美洲口蘑 (圖片來源:iucn)

研究人員指出,中美洲口蘑隨著年齡增長,會慢慢呈現(xiàn)棕色,可以用來區(qū)別美洲口蘑和米氏口蘑,但如此細微的區(qū)別在現(xiàn)實中幾乎是無法應用的。

盡管不太可靠,但地理位置應該是目前最好區(qū)分這三種“美洲松茸”的方法,美洲口蘑分布于美洲東部,米氏口蘑分布于美洲西部,而中美洲口蘑占據(jù)美洲中部地區(qū)。

通過基因分析,這些極為相似的蘑菇的確是不同的物種,但在形態(tài)上,又很難去區(qū)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系統(tǒng)發(fā)育學種”,遇到這類蘑菇,也不用怪自己“臉盲”了。

“飄著焦油味兒的”松茸——雪松口蘑(暫擬)Tricholoma anatolicum

黎巴嫩雪松Cedrus libani是一種原產于黎巴嫩、敘利亞和土耳其等地區(qū)的常綠針葉樹,生長緩慢,在最初的20年內大概只能長到6米。這種樹被印在了黎巴嫩的國徽上,寓意為挺拔堅強。

而雪松口蘑Tricholoma anatolicum最初就是2003年在土耳其的黎巴嫩雪松林中被發(fā)現(xiàn)的,中國并不存在,為土耳其特有種。

由于種加詞含義未知,當?shù)厝擞窒矚g叫這種蘑菇為“雪松蘑菇”,加上它主要生長在黎巴嫩雪松林中,索性就叫它“雪松口蘑”了。

雪松口蘑 (圖片來源:H. Alli)

雪松口蘑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也是較為苛刻的:每年的9-11月份,雪松口蘑會依附于黎巴嫩雪松的根部,在海拔1400-1700米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悄悄生長,此外,挑剔的雪松口蘑對樹齡還有要求——共生的樹一般要超過25年。

與美洲口蘑的形態(tài)比較相似,幼時的雪松口蘑也是全白色的,后逐漸產生棕色調,但它的氣味不像美洲口蘑那樣具有辛辣味,雪松口蘑聞起來是一菇焦油味,類似黎巴嫩雪松針的氣味,煮熟之后氣味就消失了。這種蘑菇在當?shù)刂饕€是出口日本,出口價格在100美元一公斤。

“靴腳”松茸——歐洲松口蘑Tricholoma caligatum

歐洲松口蘑主要分布在歐洲地中海沿岸、北非等地。在我國歐洲松口蘑的蹤跡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有一些較為古老的圖鑒中記載了這個種類,其分布地為新疆、山西和黑龍江邊境一帶,割據(jù)西北、華北和東北三地,可謂是一點都不“絲滑”。

由于缺乏標本引證,加上近些年都沒有相關報道,對于歐洲松口蘑在我國的分布情況,還是應持懷疑的態(tài)度。

歐洲松口蘑 (圖片來源:wikipedia)

1834年,歐洲松口蘑在意大利以Agaricus caligatus(歐洲蘑菇)的身份被發(fā)現(xiàn),1914年正式轉移到口蘑屬,學名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中文學名叫做“歐洲松口蘑”,但種加詞caligatum并沒有這個意思,caligatum來源于拉丁語caliga,意為“靴子”。

這是由于這個蘑菇的菌柄下部存在棕褐色的鱗片,看起來就像穿著靴子一樣,因此中文學名也可以考慮用“靴腳松口蘑”或者“靴腳口蘑”。

歐洲松口蘑有點葷素不忌,既可以生長在松樹林中,也可以長在闊葉林(例如橡樹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在形態(tài)上與假松口蘑Tricholoma bakamatsutake較為相似:體型相對較松茸小,菌蓋的棕褐色較深,通常存在明顯的塊狀花紋。

豐富的種類 未盡的故事

狹義的松茸指的是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而廣義的松茸卻代表的是許許多多和松口蘑相似的物種。即使列舉了這么多,但依舊是不全的。

它們以松口蘑為代表,盡情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的價值。作為回報,我們應該去保護它們,合理地開發(fā)它們,與之和諧共處。

[ 本作品中使用的圖片等內容,如涉及版權,請致電。確認后將第一時間刪除。聯(lián)系電話:0433—8157607。]

延邊信息港 / 延邊廣電客戶端
標簽: 口蘑  松茸  Tricholoma  蘑菇  美洲 

信息廣場

登錄天池云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