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交替,萬象更新,轉眼又是春回大地。和守歲爆竹同時炸響的,還有一條重磅新聞:廣電總局不允許BBC世界新聞臺繼續(xù)在中國境內落地,對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請不予受理。刷到這條新聞的我心中默念一句干得漂亮。
作為國際知名新聞媒體,BBC當然是成功的,就連在它鎩羽而歸的中國,它也成功地教育了無數網民:濾鏡不全是用來美顏的。為送別這位老師和朋友,允許我飽含深情地追憶這一年來BBC對中國疫情的精彩報道(這絕不是否定其對新疆南海港臺新聞報道的精彩程度)。篇幅有限,只能羅列個別標題,其貢獻遠不止于此,望周知?!吨袊跔畈《荆何錆h啟動封鎖,恐懼籠罩》(1月23日)、《中國病毒傳至歐洲澳洲》(1月25日)、《中國病毒:路障和鬼城》(1月27日)、《世衛(wèi)開會商討如何扼制中國病毒》(1月30日)、《中國病毒:我們目前所知道的一切》(2月5日)、《冠狀病毒:嘴上硬氣的中國外交新軍》(5月12日)、《中國冠狀病毒:新疆烏魯木齊宣布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7月18日)、《中國對冠狀病毒的掩蓋》(7月20日)。
《中國病毒傳至歐洲澳洲》(1月25日)
《中國病毒:路障和鬼城》(1月27日)
《冠狀病毒:嘴上硬氣的中國外交新軍》(5月12日)眾所周知,BBC作為一個公營媒體,做新聞講究一個獨立——我寫起文章來,任何人不要教我做事,包括你世衛(wèi)組織。哪怕后者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傳染病命名規(guī)則,但絲毫不妨礙BBC第一時間用中國來冠名病毒;哪怕二月就公布了Covid-19的學名,并于三月明確指出不應將新冠叫做“中國病毒”,但頭鐵的BBC直到去年七月還在標題里直接寫“中國冠狀病毒”,就這嘴硬程度,恐怕比它百般嘲諷的“外交戰(zhàn)狼”厲害得多吧。如果BBC的美德叫做執(zhí)著,那么以愛玩諧音梗著稱的《經濟學人》周刊在詼諧中顯得意味深長。在去年二月的雜志封面上,地球帶著印著中國國旗的大口罩,顯然是指中國人集體戴口罩為全球抗疫做出突出貢獻,而不是說中國人使世界得病,對吧?四月,就在武漢解封、國內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刻,《經濟學人》率先寫文章向全世界通報來自中國的喜訊:《中國正在取勝?新冠疫情的地緣政治后果》……啊這,好像不是這個意思。不管怎樣,必須承認這兩家英國媒體都充分發(fā)揮出了它們的傳統(tǒng)藝能。我好奇的是,既然疫情是2020年最大的新聞,那么把新聞場當做戰(zhàn)場的美國媒體又能打出怎樣令人賞心悅目的操作呢?懷著緊張興奮的心情,我隨手在《紐約時報》搜索欄里打入"中國”“冠狀病毒”兩個關鍵詞,竟出現了五千余篇文章,而且內容詳盡,不是那種一句話簡訊。相比于其他大媒體兩位數三位數的出稿量,也許《紐約時報》就是業(yè)精于勤的最佳注解吧,不愧是我個人的最愛。和BBC一樣,《紐約時報》也很早就把“中國病毒”、“中國(人)的冠狀病毒”掛在嘴邊,不同之處在于,它進一步挖掘疫情對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并且深入剖析它給世界地緣政治造成的變局。據說只有那些站的更高、看得更遠的人才如此善于解讀和升華。我決定從《紐約時報》的疫情報道中,每月選一篇代表作,展示其標題,最后綜合評出年度最佳。來了!
《面對新冠病毒,中國強人可能在戰(zhàn)斗中落敗》(1月26日)
《為馴服病毒,毛式社會控制術覆蓋中國》(2月15日)
《世界需要口罩。生產它們的中國在囤積居奇》(3月13日)
《選擇性報道冠狀病毒,中國構筑起仇恨文化》(4月22日)
《健忘國:中國為何已然忘卻其疫情》(5月27日)
《中國歌頌克毒制勝,文過飾非》(6月7日)
《還戴口罩嗎?它可能來自中國飽受爭議的勞動計劃》(7月19日)
《中國封鎖新疆戰(zhàn)新冠,激怒當地居民》(8月25日)
《美國,不要試圖比中國更中國》(9月2日)
《威權主義戰(zhàn)略:有效,但令人窒息》(10月31日)
《在中國的大力宣傳下,武漢成為抗疫明星》(11月6日)
《冠狀病毒是怎么從中國手里溜出來的》(12月31日)
《在顛倒的疫情世界,中國兜售中國版自由》(1月4日)
《世衛(wèi)武漢考察后,中國取得公關勝利》(2月9日)依我個人口味,年度最佳應該頒給10月的那篇《威權主義戰(zhàn)略:有效,但令人窒息》。不光標題起得凝練大氣,而且翻翻具體內容,集中體現了主流外媒這一年來對中外疫情報道的口徑,很能反映西方新聞戰(zhàn)士做中國的文章時的心態(tài)。我用大白話歸納一下就是:美國抗疫做得很爛,主要是特朗普爛,連裝模作樣都懶得弄;而中國完全相反,傾舉國之力跟病毒戰(zhàn)斗,經濟復蘇、社會重啟,但仍然嚴加防范。你一看仿佛在批評美國,吹捧中國,這叫欲抑先揚,話鋒一轉:中國為什么行?因為威權主義政府敢干能干,這種能力是向公眾負責的民主國家所不具備的。(???)中國抗疫靠的是把科學管控推向共產主義極端(哦~),而美國則把戴不戴口罩作為政治斗爭的一部分。中國靠集體主義文化在疫情防控上暫時領先(???),歐美在生死攸關的問題上遭遇重大挫折。但!你以為中國這樣就贏了嗎?中國疫情隨時反彈,經濟很危險;中國動不動就全市封鎖全民檢測,保持警惕和制造恐慌只有一步之遙,一旦不理解政策的人憤怒起來,那中國就,你懂的(哦~)。最好的文字能給人無窮的想象,而最好的制度則有一種萬物歸宗的魔力,不管對手在場面上看起來怎么占優(yōu)勢,最后的、長期的、唯一的勝利者其實早已注定——啊漂亮!既然已經在道路理論和制度上立于不敗之地,怪不得《紐約時報》不怎么需要陰間濾鏡的buff加成。不過,把年度最佳頒給《紐約時報》,絕不是說《華爾街日報》、美國之聲、《每日電訊報》(澳)、《先驅太陽報》(澳)、《明鏡周刊》(德)、《皮卡爾信使報》(法)、《日德蘭郵報》(丹)等媒體就不夠優(yōu)秀,你們生動的語言和圖像,譬如“中國病夫”、“武漢病毒”、“中國小兒家里待著”、“中國病毒熊貓大亂”、“病毒中國制造”、“黃種人警戒”,“中國病毒”也給中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你或許會問,我把《紐約時報》捧得這么高,置懂王御用的??怂剐侣動诤翁??這個問題我考慮過,排名主要還是針對新聞機構,政治笑話網站也算進來那統(tǒng)計工作量就太大了,而且會摻入大量不可名狀的、由某邪教贊助的高純度段子。它們該高興了“哇我算媒體了”——哦不,你美國爸爸都不拿你當正經媒體。??怂埂约澳嗫思易迤煜潞芏嗉颐襟w——的問題在于,它們在支持特朗普陣營、反抗主流自由派媒體的過程中,嚴格貫徹屁股決定腦袋的原則,不斷弱智化,以至于我無法看懂它們生產的究竟是新聞還是笑話,不清楚是真腦癱還是在反諷。也不知道它在懂王時期收視率這么高,觀眾究竟拿它當新聞還是娛樂——直到今年1月6日沖擊國會事件,我終于確定是前者。關于福克斯之類保守派媒體的極端化,我今后會在“洋媒吐氣”節(jié)目里具體講,今天就暴論一下:隨便拿條??怂棺龅闹袊咔樾侣劤鰜?,娛樂性都甩《紐約時報》幾條街,因為它們不是同一個性質的,就好比《吐槽大會》不好拿來跟觀網新聞比。這些還可以稱得上新聞機構的西方主流媒體,最大的問題在于把戰(zhàn)斗精神放在了錯誤的地方,覺得意識形態(tài)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事情,把中美競爭看作壓倒一切的零和博弈。當人類社會出現疫情時,它們不首先將其視為自然界對全人類的考驗,卻把它看作中美制度競爭的延伸:中國為了延續(xù)其政治制度,必然不擇手段地去爭取勝利、籠絡人心,這種不擇手段的極端方式短期內效果顯著,但最終導致人民更加遠離自由民主,其根本利益受到損害;而反過來,美國防疫看似很糟糕——當然理應學習韓國、新西蘭等其他民主國家做得更好——但,至少沒有用毫無人性的隔離措施去保護人命(啊?),至少堅持了最崇高的自由,這樣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不限制不強求,這也是偉大制度的韌性所在(哦~)。由此可以推出荒謬的結論:中國救人不是仁,美國無為才是大仁。其實去年年底我構思過一期談話類節(jié)目,叫做失去的春天。我們去年失去過一個春天,而當下放眼全球,病毒還在許多國家肆虐,無數人正在失去這個春天。我看過很多外媒對疫情陰影下人類行為異化的報道,有過這種經歷的中國人其實最能與天下患難者共情,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呼吸與共、命運相連的共同體當中。后來這期節(jié)目由于嘉賓日程原因沒有做成,而我也在反思,西方喉舌媒體日復一日給人洗腦,社會上還能幸存多少共情能力?為反映現實而存在的媒體,是不是最后歸宿都是成為故事大王?本應由全人類并肩迎接的考驗,是否必然演變?yōu)閲c國之間相互傾軋的權力斗爭。如果中國和英語圈國家在話語領域也要迎來分岔(bifurcation),我們有充分的準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