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美國挺有趣的,拜登上臺執(zhí)政后完美繼承了前任川普動不動就把中國掛在嘴邊這個習慣,并且有發(fā)揚光大的意思。
拜登和布林肯外交戰(zhàn)略的核心,就是宣傳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面對的對象是歐洲國家也好,歐盟也好,亞洲國家也好,拜登政府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無論什么議題,都能牽扯到中國。
印太聯盟領導人會議,議題圍繞中國展開。美日2+2會議,聯合聲明針對中國。美日領導人峰會談的全部都是中國。
拜登還給英國首相約翰遜打電話,提議組織一個民主版本的基礎建設聯盟,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拜登要從阿富汗撤軍,布林肯對外的說法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是為了騰出手來應對中國等問題。
要說拜登政府的外交只提中國,或許還說得過去。因為他競選的時候就說要放棄川普的“美國第一”政策,團結盟友,組織聯盟對抗中國。但現如今的情況是拜登在推動美國內政時,都頻繁使用中國議題,把與中國競爭掛在嘴邊。
前些日子,拜登以視頻方式參觀了美國一座新能源汽車和電池的生產中心時表示:美國必須提高電動汽車的產能,“追上并超越中國”。
拜登要提高美國財政支出,提振經濟搞基礎建設,他說的理由是,如果美國不行動起來,則中國就會“吃掉美國的午餐”。
這種美國最新的政治變化,真的也挺滑稽的。川普以前就整天念叨中國,如今拜登政府比川普還嚴重。
拜登和布林肯這么做這么說,會給美國民眾一個錯誤的零和觀念:中國的失敗,就是美國的成功,美國失利則意味著中國勝利。這對美國來說是一種危險的做法,對中國來說也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不過他們也不是第一次這么干了,冷戰(zhàn)時期對蘇聯,80,90年代對付日本的經濟騰飛,美國人就是這么干的。所以拜登如今推動美國的內政外交,都圍繞中國話題也不稀奇,美國人這么干不僅沒有心理負擔,反而有一種“駕輕就熟”的喜悅感,認為這只不過是復制“成功模式”。
公知們以前總造謠中國,說什么我們搞得的“仇恨教育”。我以前一直覺得奇怪,這種“仇恨教育”的概念是從哪里來的?如今看到拜登嘴邊離不開中國話題,終于明白了,原來公知是從美國那里得來的資料。從川普到拜登,美國不就是在他們國內推廣仇恨教育嗎?以前是針對蘇聯、日本,現在是針對中國。
拜登政府內政外交都圍繞中國議題開展,這個美國最新的政治變化似乎沒有引發(fā)我們太多的警惕,這幾天我們還在紀念“乒乓外交”。
其實我有點弄不懂,現在重提和紀念“乒乓外交”有什么作用。如今國際政治的現狀和中美關系,和當年可是完全不一樣。當年中美“乒乓外交”很偉大,但能成功的背景是中美彼此需要對方。推動兩國關系走近,需要兩國的共同努力,要破壞只要一國就夠了。
我們以印度舉例子。
我們從來也沒有把印度當成什么競爭對手,印度的發(fā)展上限只是一個地區(qū)性的強國,最多也就是中國處理周邊地緣政治上的一個挑戰(zhàn),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希望處理好中印關系。但印度不是這么想的。
上一個嘴邊不離中國話題的就是印度。什么孟買再不努力,就會被上海超越。什么印度會在莫迪的領導下,迅速超過中國。什么印度制造會取代中國制造。印度最近一次說中國話題,就是在印太聯盟領導人會議上,拿到了美日澳的投資,擴大疫苗產能。用印度的話來說,印度生產的疫苗將幫助全世界,可以成功對抗“中國疫苗外交”。
印度長時間內政外交都離不開中國議題,實際上推動了印度民間對中國的敵視、仇視情緒。結果這幾天我們也看到了,印度疫情徹底失控了。我們中國提出幫助印度,合作抗疫。印度拒絕,不要中國的幫助。
從人道主義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中國提出幫助印度做得很對。但從私心來說,印度拒絕中國幫助,我松了一口氣,感謝印度的拒絕。
拜登張口閉口都是中國,推動美國內政外交都圍繞中國議題,除了使得美國人民產生對中國的敵視態(tài)度和仇視情緒外,對打壓遏制中國發(fā)展有作用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現在的局面有點類似于我們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的秦與六國,是一個多國博弈的復雜態(tài)勢。
我們中國現在的處境有點像秦孝公晚期,秦惠文王的早期。實力不錯、國力快速上升期,但其他國家就是看不起你,就是覺得你有問題,覺得你是潛在威脅。他們總想著聯手折騰你。六國卑秦、合縱抗秦。
從表面來看,六國卑秦、合縱抗秦戰(zhàn)略上占據絕對優(yōu)勢,但實際執(zhí)行方面就不是這樣了。六國各自內部權力斗爭激烈,六國彼此間也是矛盾重重。這和我們目前的國際局勢也類似,比如說印度這次疫情爆發(fā),請求美國幫助。美國不僅不幫忙,不提供疫苗,還限制新冠疫苗原材料出口到印度。
印度人是氣的不得了,印度網民破口大罵美國。這事兒其他國家也會看到的,尤其是美國那些盟友國家。拜登組織民主聯盟、美國推進印太聯盟,印度都是美國一個重要的對付中國的伙伴和棋子。如今印度家里遭了災了,美國有余力也不幫忙,和戰(zhàn)國時代的六國一樣一樣的。
戰(zhàn)國時代,秦與六國的故事,我們中國古代討論了幾百年,基本上都分析透了。表面上六國占優(yōu),但實際上秦國才是戰(zhàn)略優(yōu)勢方,這個優(yōu)勢基于實力發(fā)展與政治制度。和現如今美國要搞民主聯盟,一起對付中國的局勢是差不多的。中國才是戰(zhàn)略優(yōu)勢方。
美國人鼓動小弟對付中國,小弟摔了個狗吃屎,滿臉破皮,牙都掉了三顆,美國人紅藥水都不賣給小弟,太敗人品了。和曾經的齊國、楚國一樣一樣的。
中美競爭,都需要拉住歐洲。而拜登上臺后,改了川普美國第一的政策,歐洲有一些國家有些松動和靠向美國的意思。這挺正常,畢竟政治發(fā)展基于歷史慣性。從秦孝公、秦惠文王時代的六國卑秦、合縱抗秦,到秦王掃六合,始皇帝一統(tǒng)華夏,秦國的崛起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中間有很多反復。
從印度疫情失控來看,這個印度變異病毒的威脅還真是很大,對全球疫情未來發(fā)展變化的影響也不好說。但就我們目前看到的情況來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都還經常爆發(fā)反疫情封鎖游行,一點也沒把印度變異病毒當回事。全球疫情接下來大概率會反撲的。而美國這次對印度敗人品的行為,接下來也會繼續(xù)上演。
所以拜登的組織聯盟對抗中國,還沒成型就需要接受考驗,美國也要付出代價。
拜登推動美國內政,反復提中國效果就更差了?,F在不是冷戰(zhàn)時代,全球化之下,美國實體產業(yè)外流和空心化都幾十年了,美國政府主導國內經濟發(fā)展的能力和冷戰(zhàn)時期相比,根本是兩回事。
美國人民就業(yè)質量上不來,國內的種族問題、槍支問題就壓不下去。美國兩黨政治對立、政治極化現象沒法根治,不是只靠兩黨共同凝聚的敵視中國情緒就能解決的。
所以拜登張口閉口都是中國,又有什么用呢?基督教文明就是這樣,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文明形態(tài),總是要有一個外部的假想敵來凝聚自身的力量。但現實是,時代不一樣了。
上一個嘴邊不離中國話題的是印度,現如今是美國。印度疫情失控了,美國接下去會怎么樣?病毒可不管你是不是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