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案例表明,武漢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突破界面的第一現(xiàn)場”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召開的新冠病毒溯源有關情況發(fā)布會上,在回應《環(huán)球時報》記者問到的“有人主張在世衛(wèi)組織框架下開展全球多國多點研究,尤其是美國也應接受調(diào)查”時,中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lián)合研究專家組中方組長梁萬年回應稱,隨著多國科學家對新冠病毒溯源的持續(xù)研究,已有多項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現(xiàn)時間可能早于我們先前的已知時間。
梁萬年列舉了一系列相關案例:2019年11月,一位意大利女性皮膚活檢多處發(fā)現(xiàn)新型冠狀病毒原位雜交反應性;2019年11月27日,在巴西某市采集的廢水樣本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遺傳物質(zhì);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17日,美國9個州常規(guī)獻血存檔標本中,新冠病毒抗體檢測有106份陽性;2019年12月27日,法國一位咳血患者的的咽拭子樣本經(jīng)RT-PCR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2020年1月份,巴塞羅那采集的廢水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2020年1月2日至3月18日,美國50個州超過2.4萬份樣本血液樣本中,有9份樣本檢測到新冠抗體陽性。
梁萬年表示,這些例子表明,武漢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突破界面的第一現(xiàn)場。新冠病毒的傳播存在人或者動物傳物以后,由物傳人、又人傳人的復雜鏈條。“下一步,無論是早期病例、生物樣本、基因序列、天然宿主、中間宿主還是冷鏈,都離不開全球多國多地共同開展研究”,梁萬年說,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在溯源這樣一個復雜科學問題上,也需要全球科學家合作,需要各國政府和全體民眾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