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推廣 > 5月15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科學補碘學起來

5月15日是“防治碘缺乏病日”——科學補碘學起來

2023年05月19日 09:55
來源: 東北新聞網   閱讀量:0

5月15日是我國第30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主題是“科學補碘三十年,利國利民保健康”。

碘缺乏對身體健康有哪些危害?沿海地區(qū)是否需要補碘?如何科學補碘?市疾控中心為市民奉上碘缺乏病防治寶典,育齡婦女、孕婦、嬰幼兒、青少年等尤其不要忽視補碘。

01

碘缺乏會帶來這些危害

據(jù)錦州市疾控中心介紹,碘是新陳代謝和生長發(fā)育必需的微量營養(yǎng)素,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參與身體新陳代謝,維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進人體尤其是大腦的生長發(fā)育。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環(huán)境缺碘,造成人體碘攝入不足而發(fā)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

碘缺乏會引起甲狀腺腫大,影響兒童的智力和生長發(fā)育。孩子大腦發(fā)育從母親懷孕就開始了。胎兒期和嬰幼兒期(0~3歲)是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缺碘,會影響大腦正常發(fā)育,嚴重的造成克汀病、聾啞、智力損傷等。胎兒所需要的碘全部來自母親,孕婦碘營養(yǎng)不足會造成胎兒缺碘。如果孕期嚴重缺碘會出現(xiàn)胎兒流產、早產、死產和先天畸形。妊娠期和哺乳婦女對碘的需要量明顯多于普通人群,需要及時補充適量的碘。成年人缺碘可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02

不同人群每日碘推薦攝入量有差別

據(jù)了解,我國居民碘的主要來源是碘鹽、食物和飲水。育齡婦女和孕婦應保持每日碘攝入量200—300微克,嬰幼兒是補碘關鍵期,青少年因身體處于發(fā)育代謝加速期,補碘需求量要加大。2013年中國營養(yǎng)學會發(fā)布的健康人每日碘推薦攝入量:6個月以內為85微克,6個月—1歲為115微克,1歲—10歲為90微克,11歲—13歲為110微克,14歲及以上為120微克,孕婦為230微克,哺乳期婦女為240微克。每日膳食推薦攝入量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每天攝入量。

據(jù)市疾控中心提供的資料,沿海地區(qū)居民也可能存在碘缺乏。在上海、福建、浙江、遼寧4省市開展的一項沿海地區(qū)居民膳食碘攝入量調查顯示,海帶、紫菜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區(qū)居民中食用頻率并不高,食用量也較少。沿海地區(qū)居民膳食中的碘84.2%來自于碘鹽,來源于各類食物的碘僅占13.1%,來自飲用水的碘占2.7%。如果食用無碘鹽,那么九成以上居民的碘攝入量將會低于推薦量。因此,沿海地區(qū)也需要普及碘鹽,以保證居民碘攝入,降低碘缺乏的風險。

03

補碘要選擇科學方法

市疾控中心提醒,補碘需要選擇科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補碘方法以食鹽加碘為主,其他方式包括口服碘油丸,服用含碘藥物及營養(yǎng)素補充劑,食用富碘食物等。在選擇補碘方式時,可首先考慮食用加碘食鹽及海帶、紫菜等含碘豐富的食物。根據(jù)碘缺乏的程度,可以給育齡婦女、妊娠婦女和哺乳婦女等人群加服碘油丸。

食用碘鹽是預防碘缺乏病最簡便、安全、有效的方式。應當在當?shù)卣?guī)商店或超市購買加碘鹽,作為烹調食用鹽,不購買私鹽、劣質鹽以及腌制鹽等非加碘鹽。宜在起鍋時放碘鹽,由于碘在高溫下會揮發(fā),因此,燒菜是盡量起鍋時再加鹽,更不能將碘鹽在熱油中和菜一起煎炸。注意碘鹽的保存,盡量隨吃隨買、不囤鹽,用棕色玻璃或者陶瓷容器盛放碘鹽,放置在涼爽、干燥、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遠離爐火。食用碘鹽要適量,按照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每人每天吃6g鹽中的碘量,足夠滿足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生理需求。

適當食用海產品,海產品中含碘豐富,正常人可適當食用,對于孕婦或者哺乳期婦女、學齡前及學齡兒童等特需人群需碘量比一般人要大,建議碘特需人群可常吃些海帶、紫菜、海魚等,可在不增加碘鹽的基礎上適當補充碘鹽。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甲狀腺炎癥患者等不宜食用碘鹽,生活環(huán)境在高碘地區(qū)的人群不宜食用碘鹽。

延邊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公眾賬號( ybtv-1 / 延邊廣播電視臺 )
.

[編輯:可言]
標簽: 碘鹽  微克  食用  攝入量  碘缺乏病 

登錄天池云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