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出現(xiàn)了不擇手段的傾向:把黑手伸向臺灣。
近期,美方一些人試圖在臺灣問題上挑戰(zhàn)中方政策的底線。
然而,干涉臺灣,美國沒有這個資格,因為臺灣是中國的神圣領土,不是美國的海外領地;美國沒有這個實力,因為中國已闊步走向海洋,臺灣對美國是無限遠,對祖國是懷抱中;美國更沒有這個決心,任何人都不要試探,更不要懷疑14億中國人捍衛(wèi)主權的民族意志。
任何在臺灣問題上打牌的人,都會燒掉自己的手。
1
對美國而言,干涉臺灣或許是一種“誘惑”,但這是“致命的誘惑”。
臺灣正在成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這是英國老牌雜志《經濟學人》5月首期封面文章標題。文章“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道,中美圍繞臺海開戰(zhàn)將成為一場“災難”,必須極力避免這場戰(zhàn)爭爆發(fā)。談到臺灣形勢為何如此“危險”,文章筆鋒一轉,稱原因在于“美國意識到中國不斷壯大海峽軍力”“中國對臺咄咄逼人”云云。
《經濟學人》2021年5月首期封面上,一張黑色的雷達圖中心坐落著臺灣島,雷達掃描下,臺灣島的西北與東南角中美兩國的國旗圖標邊閃爍著星星點點的信號源,似乎象征著美國大軍壓境,中國嚴陣以待,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好家伙,又一個典型的西方對華“話語陷阱”!
先論是非,再問因果。事實是,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已經一再就臺灣問題對中國食言而肥,在危險邊緣瘋狂試探,把玩火當成了家常便飯。
從總統(tǒng)本人看,拜登在上臺之初就邀請“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自己的就職典禮,打破了中美關系正?;两?0年來的慣例。4月,拜登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菅義偉后,美日自1969年以來首次在兩國首腦聯(lián)合聲明中寫入有關臺灣的內容。
從高官政客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多次就所謂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威脅提出“強烈批評”,大放厥詞稱“北京針對臺灣的行動越來越具有侵略性”。5月7日,布林肯還專門發(fā)表聲明稱,美國呼吁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wèi)大會。
今年4月,前美國參議員多德、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和斯坦伯格應拜登要求組成“低級別代表團”訪臺。據(jù)白宮官員透露,這是拜登對臺灣及其“民主承諾”發(fā)出的“個人信號”。不久前,堂堂美國駐帕勞大使亨尼西尼蘭還混到了帕勞總統(tǒng)惠普斯的訪臺代表團中,偷偷摸摸“竄臺一游”。
2021年3月28日,帕勞新任總統(tǒng)薩蘭格爾·惠普斯(Surangel Whipps Jr.,中)率團訪臺,美國駐帕勞大使亨尼西尼蘭(John Hennessey-Niland,右)隨行
從戰(zhàn)略方針看,不久前,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以高票數(shù)表決通過了長達280頁的“2021年戰(zhàn)略競爭法案”。這份法案專門提及“美臺關系”,呼吁加強美臺“伙伴關系”,宣稱臺灣是“美國印太戰(zhàn)略至關重要的部分”,并認為“美臺官員互動不應有所限制”。
格外值得警惕的是,最近美國“戰(zhàn)略界”還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即美國應當放棄過去在臺灣問題上的“戰(zhàn)略模糊”,轉而調整為“戰(zhàn)略清晰”。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會長哈斯去年9月就公開撰文,認為必須“明確表明美國將回應中國對臺動武的政策”;而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里克斯考特還提出了一項法案,要求授權總統(tǒng)采取軍事行動保護遭到中國攻擊的臺灣,使美國的意圖不再“模棱兩可”;曾為小布什和奧巴馬兩黨政府都效力過的前國防部長兼中情局局長蓋茨也呼吁,“是時候放棄我們對臺灣戰(zhàn)略模糊的長期戰(zhàn)略了”……
自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美國始終從未公開許諾“如果大陸要武統(tǒng)臺灣,美國就會出兵相助”,而是僅僅在1979年的一項國會法律中表示,“任何以和平手段以外的方式來決定臺灣未來的舉措”都將“引起美國的嚴重關切”。
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這一曖昧態(tài)度被外界普遍稱為“戰(zhàn)略模糊”。不少政界和學界人士認為,這種“謹慎”的表態(tài)既可以避免激怒中國政府,又可以避免慫恿臺灣“正式獨立”,從而方便美國兩頭漁利。
至于哈斯等人主張的“戰(zhàn)略清晰”,那就是與“戰(zhàn)略模糊”反其道而行之,即美國明確告訴中國——只要你對臺動武,我也會掄起拳頭。
特朗普的四年總統(tǒng)生涯或許讓不少人以為,共和黨更歇斯底里,民主黨更理智優(yōu)雅。然而縱觀二戰(zhàn)后的美國歷史,民主黨政府反而更容易誤判形勢,犯下戰(zhàn)略錯誤:杜魯門不顧中國一再警告,執(zhí)意將朝鮮戰(zhàn)爭戰(zhàn)火引向中朝邊境;肯尼迪讓美軍介入越南戰(zhàn)爭;克林頓力推“人道主義干預”,武裝干預索馬里,發(fā)動科索沃戰(zhàn)爭并與俄羅斯交惡;奧巴馬熱衷助推“阿拉伯之春”,插手烏克蘭危機。
今天,拜登治下的美國民主黨政府也正浮現(xiàn)出類似的危險動向——越來越把“臺灣牌”當回事兒,不僅率先多次挑釁中國,甚至還用“戰(zhàn)略清晰論”放風要軍事干預臺海。雖然拜登嘴上說著中美應避免沖突對抗,但在復雜的美國內政等因素影響下,本屆政府完全有可能誤判形勢,犯下重大對華戰(zhàn)略錯誤。
2
那么,為何美國對打“臺灣牌”執(zhí)迷不悟,甚至有意從“戰(zhàn)略模糊”轉向“戰(zhàn)略清晰”?
首先,拜登上臺后的施政重心依然還在國內,但是民主黨在國會參眾兩院的優(yōu)勢都十分微弱。在臺灣當局的“金元外交”誘惑下,美國國內尤其是共和黨的親臺勢力不容小覷。拜登要想推動基建、平權、稅改等重大國內議程,必須在臺灣問題上對華“秀肌肉”,以此來爭取這批親臺勢力的支持。
2021年4月12日,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社交媒體發(fā)布了一張他吃臺灣產鳳梨干的照片。照片中,蓬佩奧一邊下著國際象棋,一邊咀嚼臺灣鳳梨干。配文寫道:“身為自由的擁護者,享用些臺灣鳳梨干。將軍!”
其二,臺灣的半導體行業(yè)仍有領先優(yōu)勢,拜登政府顯然有意要繼續(xù)利用這一優(yōu)勢,牢牢捆住臺灣的優(yōu)勢產業(yè),以此對中國大陸卡脖子,加強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yè)封鎖和打壓,維護美國的科技霸權。
其三,民進黨當局在拜登上臺后不遺余力地向白宮“表忠心”,反復表達提升臺美關系的愿望,自甘充當美國反華遏華的“鷹小將”,進一步助長了拜登干涉臺灣問題的底氣。
其四,雖然拜登政府對臺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和風險性有一定認識,但是在政通人和、國富民強的中國面前,頹勢盡露的美國對中國“武統(tǒng)”臺灣的焦慮感明顯快速上升,擔心喪失臺灣這一遏制中國的最大籌碼,將導致自己的“印太”同盟體系松動甚至散伙。因此,拜登政府必須千方百計加大力度“挺臺”,遏制兩岸統(tǒng)一進程。
對山姆大叔盲目亦步亦趨,民進黨當局只會隨其一同墮入深淵
知子莫若父,或許《經濟學人》的文章也能夠解讀出美國人心中的那點小九九:“中國的襲擊將考驗美國軍力以及外交和政治決心。美國第七艦隊如果未能及時現(xiàn)身,北京將在一夜之間成為亞洲主導國,而美國的盟友將意識到不能指望美國,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也將瓦解?!?/p>
打開天窗說亮話,所謂的“美利堅治世”就是“美利堅霸權”。美國妄圖以“戰(zhàn)略清晰”干涉臺灣問題,其實就是要緊緊捏住臺灣這個中國的痛點,甚至不惜大打出手也要脅迫中國任美宰割,以此維持搖搖欲墜的美式霸權。
不過別忘了,2021年的美國國內還囤積著疫情肆虐、經濟蕭條、種族歧視、社會撕裂等一大堆爛攤子,這些問題可不是航母和戰(zhàn)機能夠解決的。此時如果還癡迷于“臺灣牌”,無疑就是在飲鴆止渴、透支霸權,最終自取滅亡。
3
在這方面,美國的老祖宗英國早已有了“蘇伊士時刻”的前車之鑒。
1956年,時任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決定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自詡“宗主國”的英國不顧二戰(zhàn)后國力空虛,悍然出兵,試圖維持自己在這片昔日殖民地上的特權。然而,英國的軍事冒險行動罕見地遭到了美國和前蘇聯(lián)的一致抵制,在美蘇的外交、金融和輿論攻勢下,英鎊貶值加劇,四面楚歌的英國被迫無條件撤出埃及。
“蘇伊士時刻”不僅導致了當時英國艾登政府的垮臺,也讓英帝國殖民體系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徹底從“日不落帝國”淪為了時任財政大臣麥克米倫口中的“第二世界國家”。
1956年,埃及從英國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領導人納賽爾向歡呼慶祝的埃及民眾揮手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3月底,英國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在彭博社撰文《臺灣危機可能是美國帝國的終結》,攛掇美國應當“為臺灣而戰(zhàn)”,否則美國就會“輸?shù)襞_灣”,認為“臺灣之于美帝國,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之于大英帝國一樣”。
弗格森的話半對半錯,對的是“臺灣時刻”很可能成為美國的“蘇伊士時刻”,錯的是美國應“為臺灣而戰(zhàn)”。軍事干涉臺灣才會讓美國走上絕路,把“臺灣時刻”變成“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
畢竟,萬里之外、大洋彼端的臺灣真的和美國唇亡齒寒嗎?非也。絕大多數(shù)美國老百姓甚至指不出臺灣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美國“輸?shù)襞_灣”這種假設本身就大錯特錯,因為臺灣從來都不曾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臺灣對中國的意義則完全不同,她承載了中華民族自甲午戰(zhàn)爭以來太多的屈辱記憶。中國人民絕不會容忍臺灣再次與大陸血肉分離,正如中國國防部所言:“‘臺獨’就意味著戰(zhàn)爭?!泵绹袩o數(shù)的“政治正確”,那美國人有朝一日就必須得理解并接受一個事實:對于14億中國人民而言,“兩岸統(tǒng)一”正是最大的“政治正確”,沒有任何妥協(xié)的余地。
歷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民意呼聲和政治決心有天壤之別,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于美國而言,臺灣是兔死狗烹的棋子;于中國而言,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寶島。
如果中美真的在臺海發(fā)生軍事沖突,終局必然是摧枯拉朽般倒向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臺灣回歸祖國懷抱。
美國自以為可以“切香腸”干涉臺灣,殊不知吞下的是炸藥
歸根到底,美國的霸權衰弱是其自身治理不彰、制度失靈、倒行逆施的結果。若是美國還妄想借“戰(zhàn)略清晰”之名向中國轉移矛盾,過度消耗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力,對臺灣發(fā)起一場必然失敗的軍事干涉,那美式霸權才會真正毀于一旦、頃刻崩塌,讓“臺灣時刻”成為宣告美帝國霸權消亡的“蘇伊士時刻”。
既然美國對“戰(zhàn)略清晰”心存幻想,那么中國就必須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給美國立規(guī)矩、劃紅線。幾個月以來,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國臺辦等單位紛紛出手密集發(fā)聲,有力敲打了拜登政府的對臺妄想。
2021年5月9日,澳洲亞太事務研究網站“東亞論壇”刊發(fā)前美國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的署名文章《華盛頓正在與中國打一場必輸比賽》。文中寫道:“美國的軍艦戰(zhàn)機在中國邊境線上耀武揚威地巡邏,美國的軍事基地環(huán)伺著中國。都這樣了,美國政府依然在提高防務預算,確保自己能夠完勝中國。然而,從長遠來看,美國不可能在中國的主場用武力擊垮中國?!?/p>
前幾天,布林肯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明顯口風變軟,開始重申美國將一直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布林肯的表態(tài)似乎有向“戰(zhàn)略模糊”回擺之勢,但是美國的所謂“戰(zhàn)略模糊”,實際上也是顧此失彼的“戰(zhàn)略迷糊”。
按照“戰(zhàn)略模糊論”支持者的邏輯,“戰(zhàn)略模糊”可以淡化矛盾,然而這種和稀泥論調忽視了中國的心理:中國人講究“底線思維”,正是長期以來的“戰(zhàn)略模糊”政策才使得美國成為了中國老百姓眼中徘徊在“黑暗森林”里居心叵測的“獵人”,所以中國必須時刻做好最壞的打算和準備。
更何況,美國近年來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切香腸”式地升級美臺關系,支持民進黨當局搞實質性臺獨,還指望中國當一忍再忍的沉默羔羊。這樣又當又立的“戰(zhàn)略模糊”與“戰(zhàn)略清晰”無異,都是對中國主權的無理踐踏,怎么可能贏得中國人民的信任?怎么可能被中國人民所容忍?
4
曾幾何時,美國的第七艦隊還可以在臺灣海峽游弋。今天,面對新時代的中國,需要美國細細思量、認真掂量:是保持首鼠兩端的“戰(zhàn)略模糊”呢?還是履行對臺灣的“安全承諾”,轉向所謂的“戰(zhàn)略清晰”,走上自我毀滅之路?如果兩條路都走不通,那么路在何方?
1949年,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正準備渡過長江,當時美國有人鼓噪要出兵干涉中國,制造南北分裂,但終究抑制了這種妄動。不久后,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慨然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
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對中國而言,大一統(tǒng)是數(shù)千年歷史鋪就的“人間正道”,也是歷史賦予后世國人的“昭昭天命”。對美國而言,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規(guī)定,放棄一切干涉幻想,與中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才是常葆穩(wěn)定與繁榮的“人間正道”。
臺灣問題上,中國不信邪更不怕邪,不惹事更不怕事。我們拭目以待,更枕戈待旦。